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预测破10亿 暑期档第一爆出现了!

日期:2025年07月26日 20:00 来源:电影杂志 作者:佚名

作者 | 我是影小妹

  暑期档过半了,还没有一部电影在春节档之后过10亿。

  很多电影在映前都被寄予厚望,但上映之后的颓势也非常明显。

  但总算,有一部电影真正卷热了暑期档,票房预测已经奔到15亿+了。

  只是它并非喜剧、娱乐大片,更不是什么工业大制作,而是一部非常沉重的历史片——

  它聚焦于1937年寒冬的南京,却并非以宏大的战争场面开篇,而是将镜头沉入了一家名为“吉祥”的照相馆。

  南京城破,血染山河。炮火撕裂了城市的脉络,守军以血肉之躯阻挡着日军的铁蹄。

  镜头冷静地扫过城墙缺口,日军坦克如入无人之境般碾过断壁残垣。

  一名士兵将日本国旗裹在头上,蜷缩在城垛后瑟瑟发抖;

  另一名士兵被粗暴地塞入武器,麻木地走向城墙边缘,瞬间被子弹击中倒下;

  一位军官在沟壑中拉响手榴弹,以粉身碎骨阻挡坦克的履带。

  邮差阿昌(刘昊然饰)在混乱中侥幸逃生,背后邮包上赫然一个冒着青烟的弹孔。恐惧,成为这座沦陷之城的底色。

  阿昌慌不择路,逃进了贡院街上的吉祥照相馆。

  这里竟成了战火中一个岌岌可危的避风港。

  小小的空间里,聚集了不同身份、怀着同样求生渴望的普通人:

  照相馆老板金承宗(王骁饰)一家四口、打扮入时却落魄的龙套演员林毓秀(高叶饰)、试图逃出南京的警察宋存义(周游饰)、以及后来加入的翻译王广海(王传君饰)。

  照相馆的地下室,成了他们唯一能暂时喘息、未被日军发现的角落。

  然而,脆弱的平静被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打破。

  伊藤误以为阿昌是照相馆学徒,强令他们为自己冲洗大量随军拍摄的底片——这是他们暂时活命的唯一筹码。

  在红色灯光笼罩的狭小暗房里,金老板教会了阿昌冲洗照片的技术。

  显影液里,一张张照片逐渐浮现出清晰的轮廓。

  但画面带来的不是美丽,而是刺骨的冰冷与恐惧:

  堆积如山的平民尸体、被刺刀挑起的婴儿、血泊中面目狰狞的受害者……更令人心碎的是,阿昌和金老板认出了照片里倒在血泊中的面孔——

  那是电报局的李小姐、柳树巷八号的店家、广安街37号的姜老板,都是他们生活里曾经鲜活熟悉的邻里旧识。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份铁证,无声地控诉着日军的暴行。

  其中一张照片,半颗残破的佛头俯视着下方垒起的无数平民头颅,两个日本军官野田毅与向井敏明正进行着臭名昭著的“百人斩”杀人比赛。

  胶片上凝固的残酷影像,与历史课本中的记载形成了令人窒息的互文。

  伊藤不仅要求他们冲洗记录暴行的照片,更精心策划着另一场表演:

  逼迫中国百姓摆拍所谓的“中日亲善”照片。

  毓秀和阿昌成了道具。

  拍摄现场,一个婴儿因恐惧啼哭不止,扰乱了日军想要的“和谐”画面。

  一名日军士兵竟面无表情地抓起襁褓中的婴儿,狠狠摔在地上。啼哭声戛然而止。

  这一幕,血淋淋地撕开了所有“亲善”照片背后恐怖的真相。

  照相(Shoot)与射杀(Shoot)在电影中被赋予残酷的互文:

  一边是日军士兵扣动扳机射杀无辜平民,一边是随军摄影师伊藤冷静地按下快门,定格下炫耀武力的屠杀瞬间。

  当阿昌被迫面对伊藤,说出“我们是朋友”以求自保时,屈辱感几乎将他吞噬。

  金老板一家最初只求自保,甚至幻想能利用他人的通行证逃离。

  王广海更是一个彻底的投机者,他卖力地为日军做翻译,呵斥同胞,内心不断自我麻痹:“战争结束了,日子就好过了。”

  宋存义起初因牵挂弟弟而怯懦求生。

  然而,随着亲手冲洗的照片越来越多,亲眼目睹的暴行越来越近,人性的良知在极度恐惧中被点燃。

  阿昌在暗房中看着同胞惨死的影像,眼神从最初的恐惧逐渐被愤怒与决心取代。

  照相馆内危机四伏。

  日军士兵黑岛欲强暴毓秀,被躲藏的金老板用斧头砍死。

  而此前以阴险手段害死金老板妻女的伊藤,先被金老板用冲洗照片的酸液泼面,又被毓秀砍断撑在桌上的手指。

  最终,盛怒的阿昌咆哮着将他撞出窗外。

  反抗的怒火在层层累积中达到了爆发点。在最后的生死关头,照相馆的众人聚在背景墙前。

  那背景画着北京故宫、天津劝业场、上海城隍庙、杭州西湖、武汉黄鹤楼、万里长城……祖国的山河在他们身后无声矗立。

  他们拍下了一张不是全家人的“全家福”。那一刻,泪水无声滑落。

  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卷卷记录罪证的底片,更是这些照片所承载的、属于南京人几十上百年的平凡生活记忆:

  贡院街居民的家长里短、生子、结婚、毕业、工作、生老病死的日常悲欢。

  当伊藤最终发现底片被调包,扯开的胶片上显现的不是他需要的“功绩”,而是南京人这些鲜活的生活瞬间时,他怔住了。

  这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春夏秋冬,与日军的暴行照片形成了最强烈的对比,也最终被毓秀用生命按下的快门定格为历史的审判。

  影片结尾,阿昌带着用生命换来的、记录着日军罪证的底片,冲出了被火焰吞噬的照相馆,消失在混乱的南京街头。

  这些底片最终穿越战火,在1946年成为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指控日军暴行的“京字第一号”铁证,将主犯之一谷寿夫送上刑场。

  然而历史的阴影并未完全散去。在今天的日本宫崎县,那座用包括中国掠夺砖石为基座的“八纮一宇塔”,虽曾短暂改名“和平之塔”,但其象征军国主义的文字与雕像早已被悄然修复。

  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其展陈中,“南京大屠杀”被轻描淡写为“南京事件”,充斥着“骄傲”与“感恩”的荒谬字眼。

  从“幻影论”到“少数人论”,日本右翼对历史的篡改与否认从未停止。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风烛残年,仍在等待一句真诚的道歉。

  张纯如女士因著书揭露真相而遭受恐吓,最终在抑郁中离世——这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从来都需要勇气去捍卫。

  《南京照相馆》如一记沉钟,其价值不仅在于复原一段血泪史。

  它通过照相馆这方小天地,让观众触摸到三十万亡灵曾有过的温度与脉搏——他们曾是像金老板那样顾家的普通人,像阿昌那样挣扎求生的青年,像毓秀那样心怀梦想的女子。

  电影揭示了战争的双重毁灭:它摧残平民赖以生存的日常世界,更异化施暴者的人性,使其将同类视为可随意屠戮的草芥。

  片中日军士兵从初上战场的不忍,到烧杀抢掠不眨眼的转变,正是这种异化的残酷写照。而记录,正是对抗遗忘与异化的武器。

  它通过定格暴行的后果,向世界宣告暴力的不可容忍与绝不可重演。

  当盛世繁华具象于眼前,我们是否有资格替浴血的前辈原谅?

  是否有权力替未来的子孙遗忘?答案不言自明。

  好战者必亡,忘战者必危。将历史的真相与警示不间断地传递下去,正是我们这代人必须打赢的“南京保卫战”。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com/n119072c36.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lantu |
标签:
评论: 预测破10亿 暑期档第一爆出现了!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757) 热点(2680) 新闻(13442) 国际(5458) 娱乐(4919)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45) 音乐(2082) 民生(3940) 行业(406) 财经(1765) 股票(372)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9)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1)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2) 养生(105) 医学(370)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16)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1) 社会(10070) 观点(1046) 房产(1154) 汽车(312)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63) 展会(4) 数码(221) 足球(222) 体育(1101) 教育(1417) 高校(1716) 法制(2294) 军事(550) 游戏(261) 小说(946) 美女(20780) 欧美(36) 运营(18) 网络(407)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1) 历史(364) 人物(94)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