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北京暴雨到底是千年一遇还是未来常态?

日期:2025年07月31日 11:19 来源:科学声音 作者:佚名


在过去的几天里,北京的的降雨量已经超过全年平均降雨量。30 条鲜活的生命逝去,31 条道路损毁,136 个村庄断电,1825 个基站断网,市郊铁路停运……人们不禁惊诧:让一座现代化超级大都市发生这种情况,这暴雨该有多强烈!

但是事情已经发生,我们就不得不思考,这场暴雨,到底是“千年一遇”的天灾,还是在全球气候异常频发的大背景下,可能成为越来越频繁的常态?

要理解北京的这次暴雨,以及更广泛的全球极端天气现象的成因,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核心概念:什么是极端天气?

很多人可能觉得极端天气就是“罕见天气”或者“异常天气”,比如百年一遇的洪水,十年一遇的干旱。这种理解其实不太准确。举个例子,如果北京在七八月份突然变得凉爽宜人,从气象数据上来看,也可能是百年不遇的现象,但因为它带来了舒适,没有造成破坏,我们通常不会把它称为极端天气。

更准确地说,我们关注的极端天气,往往指的是那些具有显著破坏力或潜在灾害性的天气事件。即便某种天气现象可能在某个区域经常发生,但如果它的强度、持续时间或影响范围能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或生态破坏,那么它就属于极端天气范畴。

所以,极端天气更侧重于其灾害性而非单纯的罕见性。对于灾害性的极端天气而言,变成常态比千年一遇要可怕得多。

暴雨因何而起?

暴雨的成因其实是相对清晰的,它可以用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来解释。这个方程告诉我们,空气的温度越高,它能够容纳的水蒸气就越多。粗略地讲,温度每升高 1 摄氏度,空气中能容纳的水蒸气就会增加大约 7%。我们身边的大气就像一个水库,气温越高,水库的容量也就越大。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饱和后,稍微遇到扰动,就会让水迅速凝结然后掉下来,这就是人人都熟悉的雷阵雨。冷空气、地形抬升、遇到凝结核,这条都是让降雨发生的条件。如果条件合适,空气中的水分会出现崩塌式的连锁反应,然后产生非常强烈的降雨。

简单计算一下就可以知道,30℃ 的时候,每立方米空气中可以储存 30.4 克水,如果气温上升到 40℃,储水量就会暴涨到 51 克/立方米。如果按照饱和含水量 51 克/立方米,积雨云云层厚度 10 公里计算,如果这些水全部落下来,将会形成 510 毫米的降雨量(北京的平均年降水量是 600 毫米),这个模型虽然粗糙,但与本次北京暴雨的数据非常吻合。

所以,气温升高是导致极端降雨事件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它为降水提供了更充沛的弹药。

为何气温那么高?

所以,新的问题产生了,为什么气温会升高呢?

简单回答,当然是全球变暖引起了气温的持续升高。但是很显然,这个解释没有说服力,因为全球变暖这四个字,我们早就听麻了。

大家普遍知道,全球平均气温在上升。但很多人会疑惑,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也只上升了 1 摄氏度多一点,为什么我们却感觉局部地区,尤其是夏天,会变得异常炎热,甚至刷新历史纪录的高温频频出现呢?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关键点: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其实并不是均匀的。平均气温上升 1℃ 多一点,这并不是一个监测到的数据,这是通过统计全球各地各个季节的大量气温数据,进行平均后得到的结果。而平均之前的那些数据,表现出的是极端不均衡的混乱状态。

你以为的全球升温,是夏天变热,冬天变暖。其实真实的天气数据是,一些地区变得夏天极热,另一些地区变得冬天极寒,甚至有一些地区囊括了夏天极热和冬天极寒。“全球平均气温缓慢上升”的表达方式真的给了很多人误解,这就好像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里,有人一夜暴富,还有大量难民流落街头,但新闻里的报道说的却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缓步上涨”一样可笑。并非全球变暖引发了极端天气,而是全球极端天气频发的统计学规律,恰恰是全球变暖的直接体现。

极端天气的成因

极端天气的本质是热量分布的不均衡,而造成热量分布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01 热容量和水循环变化:

地球上不同的物质,如陆地、海洋和大气,它们吸收和释放热量的能力,也就是热容量,是有很大差异的。陆地升温和降温都比海洋快。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陆地升温更快,导致海陆温差加大。同时,全球变暖也改变了水循环,一些区域变得更干旱,另一些区域则降水增多。干旱地区由于缺乏水分蒸发散热,地表更容易升温,导致白天的极端高温;而多雨地区则可能因为水汽充足,在特定条件下形成极端降雨。

02 大气保温层的变化: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就像给地球盖上了一层棉被,阻碍了地表热量的散失。这层“棉被”使得夜晚气温下降变缓,导致最低气温升高。但同时,它也改变了大气环流模式。一些研究指出,这种“保温层”的变化,可能导致局部区域的白天热量积聚更多,夜间散热又不充分,从而加剧了高温的持续性。

03 云量和日照水平的变化:

云层对地表温度有显著影响。白天的云层可以反射太阳辐射,起到降温作用;夜晚的云层则能阻碍地表热量散失,起到保温作用。气候变化可能影响云的形成和分布,导致某些区域日照时间增长,从而加剧白天的热量积累。

04 城市热岛效应:

这一点在城市地区尤为明显。钢筋水泥的建筑物、柏油马路等城市建材比自然地表吸收和储存更多的太阳热量。同时,城市中大量的空调、车辆等人工热源也会释放热量。这些因素导致城市中心区的温度明显高于周边郊区,形成了城市热岛。热岛效应会加剧城市地区的极端高温,并且会增强城市上空的对流,进一步诱发或加剧城市地区的暴雨强度。当城市上空积聚大量热量和水汽时,一旦有冷空气或不稳定气流触发,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倾泻而下。

05 二氧化碳排放与消耗的失衡:

归根结底,这一切都与人类活动脱不开关系。工业化进程中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打破了地球碳循环的自然平衡。森林砍伐、土地利用变化等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进一步加剧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失衡是导致全球变暖,进而引发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和强度增大的根本原因。

原因总结与对策

如果看了上面的原因,你还是没有对极端天气有个完整的理解的话,我可以给你做一个很粗糙的比喻,以后你要给朋友讲极端天气,有这一句话就够了:由于温室气体的增加和城市面积的增加,导致地球处于一个升温期内,这就像是一锅正在加热的水一样,加热的过程中总是冷热不均且翻滚扰动的。地球的历史上有的时代比现在热,有的时代比现在冷,但只要温度没有快速上升或者下降,地球的气候就是相对平稳的。现在的极端天气,是温室气体快速排放和城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北京这次的暴雨,就是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超级城市快速建设的小环境中,发生频率正在快速提升的极端天气现象。这种天气正在从偶发变成必然。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说实话,我们手头的应对手段真心不多。一方面,坚持节能减排,用行动延缓气候变暖的进程,这是个长期任务。另一方面,做好突发灾难预警,做好城市排水工程,做好应急预案,这是有效但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应对策略。

也许,写一篇科普文,或者把极端天气形成的原理告诉给身边的人,也算是对抗极端天气的小手段吧。毕竟,知道越多,恐惧越少。你说呢?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com/n119168c55.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lantu |
标签:
评论: 北京暴雨到底是千年一遇还是未来常态?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763) 热点(2681) 新闻(13454) 国际(5459) 娱乐(4924)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45) 音乐(2082) 民生(3950) 行业(406) 财经(1768) 股票(373)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9)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1)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2) 养生(105) 医学(370)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16)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1) 社会(10078) 观点(1047) 房产(1156) 汽车(313)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64) 展会(4) 数码(221) 足球(222) 体育(1102) 教育(1417) 高校(1716) 法制(2296) 军事(550) 游戏(261) 小说(946) 美女(20806) 欧美(37) 运营(18) 网络(407)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1) 历史(364) 人物(94)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