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烧鸟酒馆被曝低俗表演:女舞者嘴喂食、贴身互动,监管部门介入调查
夜幕下的杭州某商圈,一家开业仅半年的烧鸟酒馆正上演着争议性场景:穿清凉服饰的女舞者在餐桌间穿梭,时而将叼在嘴边的棒棒糖递向男食客,时而顺势倒入顾客怀中贴身扭动,甚至有视频显示舞者与食客发生疑似接吻的亲密接触。这些被商家包装为 "特色演绎" 的行为,近日在社交平台引发轩然大波,网友质疑其涉嫌低俗营销,践踏公序良俗。
现场视频曝光:从 "擦边" 到越界的表演链条
根据多位网友发布的现场视频,这家主打日式烧鸟的酒馆,每晚 18 点至次日 3 点营业时段内,会安排至少 5 名女舞者循环表演。表演分为两个层级:大厅内的免费表演以舞蹈为主,但动作设计充满暗示性 —— 舞者常穿着超短裙、吊带装,舞蹈过程中会主动抓取食客双手放在自己胸前,或俯身贴近顾客耳边 "私语";而需扫码付费的 "专属表演" 则尺度更大,某段广为流传的视频显示,穿白色连衣裙的舞者用头纱蒙住男食客头部后,俯身与其嘴唇接触,尽管食客全程紧闭双唇,但肢体动作已突破正常社交边界。
更引发争议的是 "嘴喂食" 环节。视频中,穿蓝色纱裙的舞者将糖葫芦、草莓等零食叼在口中,俯身让男食客直接用嘴取用,期间双方面部距离不足 10 厘米。有趣的是,当舞者面对女食客时,会改用手递方式喂食,这种差异化对待被网友质疑 "存在性别凝视"。某短视频平台上,相关视频虽标注 "正常舞蹈演绎,无不良引导",但评论区超过八成网友认为 "明显是擦边球",更有法律博主指出 "已涉嫌低俗色情表演"。
在某点评平台上,这家酒馆评分高达 4.8 分,2105 条评价中,近七成提到 "跳舞好看"" 氛围到位 ",仅有 5% 的评论关注菜品质量。" 就是来看跳舞的,烧鸟味道一般 "," 扫码点的专属表演很值,互动性强 "等评论,间接印证了表演而非餐饮是其核心吸引力。平台显示该店人均消费 110 元,提供从 9.9 元单人烤串到 688 元四人套餐的多种选择,但所有套餐均未明确标注表演收费标准,消费者需到店后由服务员口头介绍" 扫码点演 " 规则。
合规性调查:证照齐全下的监管盲区
记者查询发现,该酒馆已于 2025 年 3 月完成工商注册,经营范围包含 "餐饮服务"" 文艺创作与表演 ",并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表面证照齐全。但其表演活动是否合规?
根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规定,任何营业性演出都需向县级文化主管部门申请审批,且不得含有 "宣扬淫秽、色情" 等禁止内容。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4 年处理的 "贰麻酒馆违法演出案" 显示,未经审批的经营性表演最高可处 10 万元罚款。而本次涉事酒馆的表演是否备案?西湖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工作人员表示,"已关注到相关舆情,正核查该场所是否取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证,表演内容是否符合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该酒馆采用 "餐饮 + 表演" 的复合经营模式,这种业态常存在监管模糊地带。2025 年 6 月,西湖区曾开展演出场所专项检查,明确要求 "严禁举办宣扬淫秽色情、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出",并强调 "内容诚信是经营底线"。但实际执行中,夜间营业的餐饮场所往往难以被实时监管,部分商家利用 "顾客自发互动" 的名义规避审查。
法律界人士指出,即使表演未达到 "色情" 标准,也可能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 "不得利用低俗内容进行商业营销" 的规定。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帅分析:"用贴身舞蹈、嘴喂食等方式吸引顾客,本质是将女性身体符号化,既违背公序良俗,也可能构成对消费者的误导 —— 顾客支付的餐饮费用中,实际包含了未明码标价的表演服务,涉嫌价格欺诈。"
行业乱象:低俗营销的 "流量密码" 困局
涉事酒馆并非个例。近年来,餐饮行业竞争加剧,部分商家开始剑走偏锋,将 "美女经济" 异化为低俗营销。在短视频平台搜索 "酒馆特色表演",能发现大量类似内容:成都某小酒馆推出 "调酒师喂酒服务",上海某烧烤店组织 "钢管舞表演",这些场所普遍具有 "夜场经营"" 高评分 ""评论区侧重表演" 等特征。
为何此类模式能存活?某餐饮行业分析师透露,"美女表演的引流成本远低于传统广告,一条热门视频能带来上千次到店转化,而舞者月薪仅需 6000-8000 元,成本可控"。更关键的是,这类场所往往选址在商业综合体或文旅街区,客流以年轻人为主,"打卡炫耀" 心理助长了需求。
但这种经营模式暗藏风险。2023 年,深圳某酒吧因提供 "公主陪酒" 服务被吊销营业执照,涉事企业负责人被列入失信名单;2024 年,西安某餐厅因 "女服务员穿比基尼送餐" 被罚款 5 万元。这些案例表明,监管部门对低俗营销的打击力度正不断加大。
此次杭州酒馆事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对表演者权益的漠视。视频中,部分舞者面对食客的不当肢体接触时面露尴尬,却因 "工作要求" 无法拒绝。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女性身体作为营销工具,本质是对性别平等的破坏,既容易引发消费纠纷,也可能让表演者面临性骚扰风险"。
监管响应与社会反思:如何守住商业伦理底线
事件发酵后,西湖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已启动专项调查,重点核查三项内容:涉事酒馆是否取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表演内容是否存在禁止性条款,是否存在虚假宣传。根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未经批准举办营业性演出的,最高可处 10 倍违法所得罚款;若查明存在低俗色情内容,将依据第四十六条予以从重处罚。
杭州市市场监管局也表示,将核查该酒馆是否存在 "价格欺诈"" 不公平格式条款 "等问题,特别是" 扫码点演 "的收费标准是否明码标价。此前类似案例中,上海某餐厅因" 隐性消费 " 被责令退还消费者钱款,并处罚款 20 万元。
这场争议更引发社会对商业伦理的讨论。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昂指出:"餐饮的核心竞争力应是菜品质量与服务体验,靠低俗表演吸引顾客,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会拉低社会审美水平。" 他建议建立 "餐饮场所表演备案制",明确表演内容、时长、收费标准等,同时鼓励消费者对低俗营销进行举报。
截至发稿,涉事酒馆已下架点评平台上的表演相关宣传内容,但仍正常营业。多位市民在酒馆门口举牌抗议 "低俗营销",呼吁商家 "尊重女性,回归餐饮本质"。这场由 "嘴喂食服务" 引发的风波,或将成为规范餐饮行业营销行为的新起点 —— 商业逐利本无可厚非,但唯有守住法律底线与道德良知,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西湖区文化执法部门在 2025 年诚信宣传活动中所强调的:"文化市场的繁荣,不应以牺牲公序良俗为代价。经营者需牢记,真正的竞争力永远源于诚信守法与优质服务,而非剑走偏锋的低俗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