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罗曼蒂克消亡史 七夕和七夕档都不存在了

日期:2025年09月03日 20:39 来源:四味毒叔 作者:佚名

当我们不再相信爱情,七夕档和情人节档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作者|冼豆豆

曾经单日拿下5亿票房的七夕档,如今即使撒彩带、送戒指、搞牵手场,也难逃票房低迷的厄运。电影院里的爱情片,就像现代人口中的爱情一样,正在变得虚无缥缈。

2025年七夕,影院里上演着一种奇特的景象,一部恐怖片打着“惊悚约会 刺激加倍”的旗号登陆这个传统爱情档期,与寥寥几部新上映的爱情片同台竞技。据灯塔专业版数据,七夕档(8月29日)票房总收入2.19亿,这个数字相比前几年并不乐观。

七夕档票房冠军不是新上映的爱情片,而是已经上映两周的《捕风追影》。亚军《7天》和冠军《捕风追影》差了将近2803.6万票房,可见爱情片已经不是大家七夕档的首选。

01

2025七夕档共有5部新片上映,其中,爱情片都披上了奇幻的外衣。《7天》中男主角能在女孩头顶看到恋爱时长;《有朵云像你》讲述“重生”归来的爱情故事;《寻找1999的月老》则直接搬来神话元素。

影院为了吸引观众,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在放映厅里撒“彩带雨”,有的送玫瑰戒指,还搞出“牵手场”“为爱鼓掌场”“卡点过七夕”,恨不得替观众设计好所有的约会氛围和表白求婚节点。

然而这些营销大多是空有噱头。今年七夕档虽然营销火热,但最终七夕档总票房只有2.19亿,甚至不如去年的一半。《7天》《有朵云像你》两部七夕档上映的爱情片单日总票房加起来,比不上已经上映两周的《捕风追影》。

回顾2020年,七夕档爱情片曾经创造过票房奇迹。当年七夕档,《有朵云像你》的导演姚婷婷的另一部作品《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创下了七夕单日票房2.78亿的佳绩,超越了大热影片《八佰》的单日票房,最终累计票房5.05亿。

这个成绩让业内人士非常意外,在上映之前,没有人看好该影片。作为复工之后的首部票房黑马,它成为以小搏大的又一经典案例。

“七夕档”,这个向来囊括在暑期档里、以往并未被单独拎出来看待的小档期,直到《我在时间尽头等你》的出现,才正式被提出来作为一个重要营销节点。

那时的成功并非偶然,要从爱情片说起,国产爱情电影曾经经历过两大繁荣期。

2014—2016年为全盛阶段,“喜剧+爱情”类型主导市场。

2017—2019年进入第二阶段,“剧情+爱情”类型崛起。《前任3:再见前任》《后来的我们》等爱情片,单片票房突破十亿,《前任3》还创造了种种营销“壮举”,比如“看前任,遇前任”“跟现任看前任,看完分手”等等,片中插曲《体面》《说散就散》唱到街知巷闻,最终票房19.41亿。

2020年是个转折点,不止是爱情片的转折点,还是整个电影市场的转折点。当年爱情电影市场占比下滑至11%,影片同质化问题凸显。

2023年,七夕档总票房才3.3亿,新上映爱情片只有《念念相忘》与《燃冬》,两部的上座率都很低;2024年稍涨至3.45亿,《白蛇:浮生》有爱情元素也是动画片,单日票房9426万。

过去的五年,虽然有《前任4:英年早婚》(10.12亿)凭借IP效应在国庆档完成突围,也有《你的婚礼》(8.22亿)在五一档大放异彩,《一闪一闪亮星星》(7.02亿)凭借下雪场的花式营销在跨年档脱颖而出,但整体来看,票房高于5亿的爱情电影屈指可数,冲击10亿甚至20亿更是难上加难。

从观众反馈看,“剧作”仍然是观众评价一部电影的核心。盘点2020年至今票房5000万以上的国产爱情电影,大部分口碑不佳、评分在7分以下。人们对于国产爱情片,已经出现审美疲劳。

02

当很多观众不再相信现实的爱情时,爱情片还是年轻人的刚需吗?

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梁永安指出:“我们的年轻人里,至少有三分之一,都不需要亲密关系。”在梁永安看来,“在亲密关系这件事上,追求就意味着承担。”他分析道,“在传统社会,这种追求过程通常意味着一份回报或可预期的稳定结局,比如成家。但现在不一样了,爱情的唯一性越来越不存在了。”

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大部分每天工作10小时+,通勤时间接近2小时,在这种节奏下,恋爱变得奢侈,搞钱搞事业更为实际。久而久之,他们对爱情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不计回报为爱奔走的“恋爱脑”已经过时,当下流行的是清醒理性和势均力敌。

商家们的七夕口号标语也反映了这种变化,“送玫瑰会凋谢,送黄金会谢谢”“别人:亲亲抱抱举高高。牛马:好的收到已提交”“爱情来不来无所谓,班能正常下就行”“别人收钻戒,我收‘再改一版’”……

这些标语透露出大城市的年轻人无心恋爱、唯有加班的现实困境,当生存都成为奢侈时,朝不保夕的人们确实没有太多余力谈情说爱。

观众结构的变化也在影响爱情电影的创作。票务平台统计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24年,青少年购票观众的比例由9.5%降到了4.2%。中20-24岁年轻观众的占比从2016年的33.8%降到了2024年的16.9%。25-29岁年龄段的观众从2021年后已经变成占比最高的主力观影人群。30岁以上人群的占比在逐年增加。

主力观众在变老,创作者也在成长,共同带动着爱情电影创作风潮的变迁。

随着近几年大众爱情观念的演变,爱情电影似乎不再是观众的刚需。很多观众对于爱情电影的认知,要么是表达相对低幼,要么是深沉到根本看不懂。

03

爱情电影创作本身也面临着同质化问题。

2020—2022年上映的国产爱情电影中,共有15部电影的片名大于等于7个字,12部采用短句结构。15个片名中“我”或“我的”出现11次,“你”或“你的”出现6次,“我们”或“我们的”出现3次,爱、喜欢等出现10次。

片名越取越长,呈现短句化倾向,但在多部爱情电影同时上映时,短句式片名又会让观众难以辨识,普遍缺乏记忆点。

面对这样的困境,爱情电影是否需要存在?七夕档和情人节档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答案或许令人存疑,但爱情片一定需要改变和创新。爱情电影的创作和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但关于爱的表达,仍会是人类永恒的命题。

事实上,近年来少数成功的爱情电影提供了有效经验。《爱情神话》口碑票房双赢,该片讲述中年人的爱情故事,成为当年最具话题度的黑马。有观众表示,“爱情电影不应该只有谈情说爱,类型应该更丰富,故事也可以更有厚度,让人看到爱情背后的人生百态。”

爱情不应该被限定在某种固定模式中,可以是年轻人的炽热激情,可以是中年人的朝夕相处,甚至是老年人的黄昏恋曲。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环境,都可以产生各色各样爱情故事。

其实,七夕节在古代并不是纯粹的情人节。乞巧的本质是什么?《周礼·考工记》记录“国有六职”,其中女性擅长“治丝麻以成之”。女子向织女星乞巧,不仅是希望自己针线巧,更是希望自己心思巧。

也许我们需要回归七夕节的本来意义,不只是庆祝爱情,更是庆祝智慧、技艺和自立精神。这样看来,当下年轻人对自我提升的注重,对事业学业的追求,反而更贴近古代七夕节的精神本质。

如今的七夕档,影院依旧在努力营造浪漫氛围,却再也无法复制当年的盛况。不是爱情片消失了,而是相信爱情的人变少了。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com/n120779c36.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lantu |
标签:
评论: 罗曼蒂克消亡史 七夕和七夕档都不存在了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784) 热点(2687) 新闻(13510) 国际(5472) 娱乐(4988)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49) 音乐(2082) 民生(3996) 行业(419) 财经(1790) 股票(382)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9)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1)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8) 养生(105) 医学(372)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17)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1) 社会(10137) 观点(1047) 房产(1159) 汽车(315)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65) 展会(4) 数码(223) 足球(222) 体育(1106) 教育(1429) 高校(1727) 法制(2325) 军事(550) 游戏(261) 小说(968) 美女(21000) 欧美(38) 运营(18) 网络(407)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2) 历史(364) 人物(94)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