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陶渊明晚年有多惨?靠乞讨度日62岁被活活饿死

日期:2025年10月05日 13:58 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佚名

第二章:五次辞官的背后真相

第一次辞官:理想与现实的第一次碰撞

陶渊明的第一次辞官发生在他担任江州祭酒期间。按照传统的说法,他是因为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腐败而愤然离职的。但深入分析,事情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江州祭酒这个职位,虽然听起来不错,但实际上权力有限,收入微薄。更重要的是,在门阀制度严格的东晋社会,像陶渊明这样的没落贵族很难获得真正的重用。他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边缘化的地位,于是选择了辞职。

但辞职容易,生活却要继续。没有了官职的收入,陶渊明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更加困窘的境地。家里要吃饭,要穿衣,还要维持基本的社交,这些都需要钱。

反复的出仕与辞官循环

接下来的十几年里,陶渊明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反复挣扎。他先后担任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职务,但每一次都没有坚持太久。

这种反复的背后,其实反映了陶渊明内心深层的矛盾。一方面,他确实对官场的黑暗感到厌恶,不愿意同流合污;另一方面,生活的压力又迫使他不得不回到官场谋求生计。

每一次辞官,陶渊明都会在诗中表达对官场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每一次重新出仕,又说明了他对现实的无奈妥协。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在他的诗歌中有着清晰的反映。

最后一次出仕:彭泽县令的八十天

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被任命为彭泽县令。这是他官场生涯中级别最高的职务,也是最后一次出仕。

彭泽县令虽然只是个七品小官,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已经算是不错的职位了。县令有一定的实权,收入也相对稳定,这对于经济困窘的陶渊明来说,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仅仅八十多天后,陶渊明就毅然辞职了。据《晋书·陶潜传》记载,郡里的督邮来县里检查工作,手下的人劝陶渊明穿上正装、整理仪容去拜见。陶渊明愤然说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即就脱下官印,辞职而去。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实含义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成了陶渊明清高品格的象征,被后人传颂了一千多年。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当时的情况,就会发现这句话背后的复杂含义。

首先,五斗米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而是彭泽县令的俸禄。陶渊明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实际上是在表达对整个官僚体制的不满,而不仅仅是对金钱的蔑视。

其次,陶渊明之所以能够说出这样的话,也是因为他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经过多年的积累,他在柴桑老家有了一些田产,勉强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

但是,这种经济基础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陶渊明很快就会发现,离开了官职的收入,仅仅依靠种田是难以维持一个大家庭的生活的。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com/n121389c81.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lantu |
标签:
评论: 陶渊明晚年有多惨?靠乞讨度日62岁被活活饿死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817) 热点(2694) 新闻(13558) 国际(5499) 娱乐(5060)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53) 音乐(2082) 民生(4049) 行业(446) 财经(1821) 股票(385)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9)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1)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8) 养生(105) 医学(373)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29)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1) 社会(10199) 观点(1050) 房产(1162) 汽车(317)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68) 展会(4) 数码(229) 足球(222) 体育(1107) 教育(1437) 高校(1738) 法制(2355) 军事(550) 游戏(262) 小说(991) 美女(21221) 欧美(38) 运营(18) 网络(407)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3) 历史(366) 人物(94)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